回答1:
明末人口在5000-6000万左右。
据《明实录》,明末人口归纳如下:
隆庆元年(1567)62537419 人。
隆庆二年(1568)62537419 人。
隆庆三年(1569)62537419 人。
隆庆四年(1570)62537419 人。
隆庆五年(1571)62537419 人。
万历三十年(1602)56355050 人。
泰昌元年(1620)51655459 人。
天启元年(1621)51655459 人。
天启三年(1623)51655459 人。
回答2:
明初1394年,人口有6000万之后靖难之役,人口有部分损失之后一直到1522年,年均千分之九(民国那么苦,年均都有百分之一),为1亿4000万1522年后,海禁,倭寇,中原饥荒,万历三大征,人口增长率降低至千分之三,到1627年,人口为2亿。此时的各省人口,依据数学推测,个人统计如下,顺便做个对比省份1394年1627年增长倍数备注北京190万1200万6.3倍(平原多)河南190万1500万7.9倍(平原多)山东520万2500万4.8倍(平原多)山西400万800万2.0倍(地少,向外移民)陕西230万1800万7.8倍(关中平原)四川190万1000万5.3倍(天府之国)云贵50万200万4.0倍(移民大开发)广西150万300万2.0倍(开发较晚)广东300万1000万3.3倍(人多地少)福建390万1200万3.1倍(人多地少)两湖470万1500万3.2倍(开发较晚)江西900万2000万2.2倍(向外移民)浙江1050万2200万2.1倍(人多地少)南京1050万2800万2.6倍(北部黄泛区)合计6000万20000万4.2倍说明:北方省份恢复增长的很快,南方受限于耕地,中后期增长率不高。增长率偏高的全都是元末人口损失最剧烈的地区,万历年间的中原饥荒也侧面反映出耕地多的中原此时也饱受高密度的人口负荷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