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1:
唐朝
唐朝的舞蹈是在继承和融合了南北朝、隋朝各传统各民族乐舞的基础上,加以改革创新,从而形成了唐朝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舞蹈文化。
拓展资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迁徙,民族大融合时期,在文化上则是各民族文化汇聚与交融时期。在此期间,大批土生土长在西北地区的音乐、舞蹈家与民间艺人随之迁居中原,使得西北少数民族乐舞文化充分的传播与发展。从今辽东迁至甘肃、青海一带的吐谷浑,将浓厚草原气息的鲜卑乐舞艺术与当地传统文化相融合,从而形成“杂奏”歌舞之艺术格局。
隋唐五代时期,中华民族音乐舞蹈获得了全面的发展,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乐舞也达到鼎盛时期。隋开皇初年,宫廷正式制定“七部伎”,至唐初增为“十部伎”。后来继而发展为“坐部伎”、“立部伎”与“太常四部乐”。其中,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乐部占有重要地位。
唐代形成的相当规模的宫廷乐舞,其中主要可分为剑舞与软舞两大类。之后在剑舞与软舞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霓裳羽衣》和《苏摩遮》,敦煌莫高窟壁画中丰富多彩的乐舞形象资料,使得西北地区特有的敦煌乐舞的得空前的发展。